Amy Buzz

Loading...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2014臺北藝術節 烏布王 0817



以下資料來源 台北藝術節官網
http://www.taipeifestival.org.tw/FilmContent.aspx?ID=408
南非翻筋斗偶劇團 烏布王
當虛構的加害者與真實的受害者會見
浮出水面的真相將帶來仇恨還是寬容?
百老匯東尼獎得主、《戰馬》知名製作團隊首度來臺
2014臺北藝術節與愛丁堡等五大藝術節共製

獲獎無數的國際劇場人氣王──南非翻筋斗偶劇團終於要來臺灣了!
跳脫「偶戲等於兒童劇」的既定印象,
翻筋斗劇團以製作細膩的戲偶、淋漓盡致的操偶技巧、融偶戲、真人、多媒體於一爐的表演形式,
將經典文本置於當代社會情境,
重述令劇場觀眾著迷、省思的當代版本,
他們不只是一流的操偶演員,更是迷人的說故事者。
此次來臺演出的《烏布王》,
將十九世紀末法國天才劇作家雅里(Alfred Jarry)筆下
滿口髒話、瘋狂殘酷、殺人弒君的烏布王搬到1996年的南非,
當時剛邁向民主化的南非正舉國施行「真相暨和解委員會」,
曾遭侵犯人權的受害者、生還者與執法者一同在國家大會上作證,
為補償、寬恕與和解營造正面氛圍。
當烏布王以虛構的加害者形象,和受害者的真實回憶並置於劇場,
節節升高的衝突張力,會帶來更深的仇恨抑或諒解?
有「前衛劇場起源」之稱的《烏布王》向被視為劇場導演的試金石,
繼彼得.布魯克之後,由南非導演、動畫名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
執導的《烏布王》堪稱當代最佳版本,重度劇場迷切莫錯過。

南非翻筋斗偶劇團
翻筋斗偶劇團(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是南非公認最負盛名的偶劇團,
成立三十年來不斷創作成人及兒童偶戲。
享譽國際的《戰馬》,由英國國家劇院(The Royal National Theatre)製作並演出,
奠定了其在國際偶戲劇場的地位,獲國際大獎肯定,包括東尼獎、奧利佛獎等。
翻筋斗偶劇團創團初期以兒童劇為主,
之後發展社會/政治相關作品、到近期與動物相關的作品,
無論是外在事件或是室內景觀,
翻筋斗偶劇團始終以最真摯的情感傳達團隊對於人性之信念。
創作特色在於其巧妙地將精緻細膩之戲偶置放於真實的戲劇背景中,
將「偶戲」視為藝術與劇場之完美結合。

劇團網站:www.handspringpuppet.co.za

藝術家
導演:威廉.肯特里奇

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是當前南非最受矚目的藝術家之一,
其繪畫、電影、劇場、歌劇作品更是享譽國際。
威廉.肯特里奇出生於約翰尼斯堡,雙親皆為南非反種族隔離之人權律師,
1970年間就讀於金山大學,修習政治與南非學,
之後與友人共同創立了「路口大道劇團」(Junction Avenue Theatre Company),
其後又赴法國巴黎就讀於賈克‧樂寇戲劇學校(Ecole Jacques Lecoq)。
返回約翰尼斯堡後,威廉.肯特里奇持續活躍於電視、電影、劇場等領域,
並與翻筋斗偶劇團合作多齣作品。
威廉.肯特里奇作品自多方取材,
包括哲學、文學、早期電影、戲劇、歌劇等,
結合眾多元素創造出一個複雜的宇宙──在他的世界中,
「良善」與「邪惡」是互補且無法劃分彼此的力量。
儘管他在各媒材間遊走,但主要創作依然以繪畫為主,
有時則將電影、劇場、歌劇製作視為繪畫作品的延伸而進行創作。
在威廉.肯特里奇的創作生涯中,
他不斷地挖掘與自身生命經驗有關的主題,以及與自身息息相關的政治議題。
他說道:「我所感興趣的,是一種政治的藝術,
一種充滿曖昧、矛盾、未完成之姿態、沒有明確結局的藝術。」
他的作品將清晰的政治事件轉化為充滿力量的詩意隱喻,
並逐漸地脫離特定的南非政治社會背景,
碰觸更具普世性的社會正義、政治革命、以及藝術創作的力量。
2010年時,威廉.肯特里奇榮獲「京都賞(Kyoto Prize)」
肯定其於藝術與哲學領域之貢獻。
2012年更獲選為「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榮譽會員,
並獲得倫敦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ondon)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同年,肯特里奇受邀於哈佛大學知名之「諾頓講座(Norton Lectures)」演說。
近期作品展出/演出於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
巴黎的法國國家影像美術館(Jeu de Paume,又稱網球場美術館)、
羅浮宮、米蘭史卡拉大劇院、維也納阿爾伯蒂娜美術館(Albertina)、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與現代藝術美術館、
聖保羅州立美術館(Pinacoteca do Estado de São Paulo)等。

副導演:妮.楊格
雅妮.楊格(Janni Younge)於2011年一月起以副導演的身分加入翻觔斗偶劇團。
她畢業於法國國立偶戲學校(the French national school of puppet theatre),
並曾於南非開普敦大學(UCT)取得藝術學士與劇場碩士學位,
作品演出於海內外各地,獲得多項大獎肯定,包括
2010年標準銀行年輕藝術家獎劇場類(the Standard Bank Young Artist Award for Theatre)、
兩座美麗花園酒莊戲劇獎(Fleur Du Cap Theatre Awards)、
以及四項其他獎項之提名。
自2005至2011年間,雅妮.楊格擔任南非偶戲(UNIMA SA)之執行長、
開箱偶戲節(Out The Box festival of puppetry)總監、
Sogo視覺劇場(Sogo Visual Theatre)藝術總監。
雅妮.楊格也曾為FTH:K劇團、ZA News 、
以及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暴風雨》設計戲偶並負責偶戲執導。

戲劇與學術顧問:珍.泰勒
來自南非的珍.泰勒(Jane Taylor)教授
二十年來致力於文化實踐與文化批判研究,
現任里茲大學英語系沃萊.索因卡戲劇與劇場研究主席。
1987年,珍.泰勒與大衛.布恩(David Bunn)編輯了《來自南非(From South Africa)》一書,
集結了南非急難時期那幾年的圖文資料(由芝加哥大學出版);
1996年,她策劃了以南非「真相暨和解委員會」為主題的《斷層線(Fault Lines)》展覽;
同年,她寫下《烏布王》這個作品,由翻筋斗偶劇團與威廉.肯特里奇共同演出;
1999年獲得洛克斐勒獎學金,同年並策畫《擁有物:重新解讀資料》(2002年出版);
2001年,珍.泰勒寫下了《凌晨四點的芝諾(Zeno at 4am)》,
之後發展成更大格局的作品《芝諾的告白(Confessions of Zeno)》。
珍.泰勒為芝加哥西北大學博士,
目前著筆寫作一本與情感(Affect)之歷史以及「誠」(Sincerity)之表演相關的著作,
並同時進行新劇本的寫作。
她的文字作品尚包括兩本小說《那些之於野狗的(Of Wild Dogs)》(2006)
與《移植之人(The transplant Men)》(2009)。

共同創辦人.藝術總監:亞德利安.寇勒
亞德利安.寇勒(Adrian Kohler)被公認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偶戲大師,
他為翻筋斗偶劇團所製作的戲偶享譽國際,更曾展出於世界各地。
他也曾在南非之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舉辦過個人回顧展、
一系列作品曾展出於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The Barbican Art Gallery)
與紐約非洲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for African Art),
作品同時也收藏於南非憲法法院、德國慕尼黑市立博物館(Munich Stadtmuseum)、
the Old Mutual Art Collection、
倫敦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等公/私立機構。

共同創辦人.執行製作:巴席爾.瓊斯
巴席爾.瓊斯(Basil Jones)為翻筋斗偶劇團設立了非營利組織信託,
在此信託下製作了《蜘蛛之地(Spider’s Place)》
這齣原創、結合多媒體的科學教育系列作品,以電視、廣播、與漫畫形式播出和發表,
目標觀眾則是資源較不足的弱勢青年學子。
巴席爾.瓊斯也設立了翻筋斗偶戲獎(Handspring Awards for Puppetry),
鼓勵並肯定偶戲設計、執導、演出之優秀南非作品。
翻筋斗偶劇團信託(Handspring Trust)同時參與了多個在城鎮與鄉間的教育計畫,
運用偶戲賦予年輕人力量,並藉由遊行或演出凝聚社區向心力。
巴席爾.瓊斯曾發表多篇關於偶戲劇場之演說與文章,
也積極關注於物件劇場之國際交流對話。

製作團隊
導演:威廉.肯特里奇
副導演:雅妮.楊格
劇作家:珍.泰勒
藝術總監暨戲偶設計:亞德利安.寇勒
技術總監暨劇團經理、燈光設計:韋斯利.法蘭西
音樂:瓦瑞克.索尼、布蘭登.裘利
原創編舞:蘿賓.奧林
執行製作:巴席爾.瓊斯
演員:布錫.鄒古法、達威.明納、加百列.馬項德、蒙吉.姆托班尼、曼德西里.馬賽地
照片版權:Ruphin Coudyzer and Robyn Leigh Swart
製作:翻筋斗偶劇團
製作協力:第四紀公司
聯合製作:愛丁堡國際藝術節(英國)、臺北藝術節與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臺灣)、
馬賽藝術節(法國)、歐納西斯文化中心(希臘)、布魯塞爾藝術中心等。
翻筋斗偶劇團全球演出皆由第四紀公司Quaternaire/莎拉.福特(Sarah Ford)所代理。
www.quaternaire.org
由南非國家藝術節贊助支持

場地:中山堂中正廳
演出時間長度:90分鐘,無中場休息。

以上資料來源 台北藝術節官網
http://www.taipeifestival.org.tw/FilmContent.aspx?ID=408

以下資料來源 台北藝術節官網
http://www.taipeifestival.org.tw/blogContent.aspx?ID=586

看似面無表情的戲偶表達了更深刻的情感──
《烏布王》操偶師的話
原文:巴席爾.瓊斯(Basil Jones)與亞德利安.寇勒(Adrian Kohler)
翻譯:白斐嵐

戲偶的設計完全是根據製作的需要。
整個過程是很有機的,我們發展了三種戲偶在劇中使用,
每一個戲偶都和「烏布媽(Ma Ubu)」與「烏布爸(Pa Ubu)」
這劇中唯二的人類角色有著某種關係。
一開始,我們有了禿鷹、接著是狗和鱷魚,最後則是飾演證人的戲偶。
禿鷹就像是個一人合唱團一樣,
為劇中事件帶來冷眼旁觀式的評論,他的行動有限,
一連串的電子叫聲以「格言」的方式被轉譯在螢幕上,
也成了某種「操縱」的象徵:
像是工具由馬達所驅動,但馬達又是被遠端技術人員遙控著,
很符合劇中的需要──一個無人控制的自動機械裝置,
時不時從口中吐出幾句老生常談。
在禿鷹之上的物種還有三頭狗布魯托(由三位未隱身的操偶師控制)
和鱷魚尼羅(由一位未隱身的操偶師控制)。
他們的活動空間與「烏布媽」和「烏布爸」重疊,
並未像《高原上的伍采克》侷限在傳統偶戲台上。
鱷魚是「烏布媽」的手提包,
但同時也是「烏布爸」的寵物軍師,為他擦屁股的人。
牠的大嘴巴像個碎紙機,銷毀了所有不利於「烏布爸」的證據。

布魯托則是「烏布爸」忠心耿耿的跟班。
每次「烏布爸」在外為非作歹時,布魯托都會和他一起行動,
沒人知道他們的邪惡作為。
布魯托同時代表了三個角色:步兵、將軍、政客。
這三個角色共用著同一個身體,
是用人權鬥士布朗.費雪(Braam Fischer)
給席尼.肯特里奇律師(Sydney Kentridge)的舊手提箱做成的。

這些角色的概念都是從戲偶發展而來的,
實在無法想像要如何讓真人演員演出。
舉例來說,鱷魚有張可以吞下許多巨大物品的大嘴,
牠的肚子則用大型帆布袋製作
(曾經是巴西爾.瓊斯的父親在北非當兵時所使用的背包),
好容納這些被吞進口中的東西,
也讓「烏布媽」可以輕易地從裡面找到她需要的東西。
三頭狗的身體是一個行李箱,
當「烏布爸」必須和過去所做所為撇清關係以求自保時,
就成了藏匿證據的最佳地點。

最後一種類型是證人戲偶。
他們在劇中是無所不在的核心角色,
負責重現那些可怕的個人經歷,
讓觀眾感受過去種族隔離時期政府無所不在的掌控。
要是處理得不好,故事很容易就會變成某種驚悚色情片。
戲偶的關鍵任務就是要營造驚悚感。
他們不像真人演員一樣是在扮演一個角色。
相反的,他們是「想要變成真人」的木偶。
當他們試圖和人類一樣行動、呼吸時,
他們正跨越了「此時此刻」的界線,成為「人性」的隱喻。
在劇中,每個證人戲偶由兩位操偶師操縱。
他們合作無間、彼此配合,盡量在戲偶的動作與說話上減少兩人的個別性。
這讓我們進入了幻覺中,相信戲偶有著自己的生命與意志。
操偶師臉上清晰可見的表情,
也能幫助我們更能理解戲偶不變表情底下的角色情緒。

操偶師站在戲偶兩旁操控戲偶,為戲偶製造了一種象徵性的無助感,
同時也讓觀眾想起了聽證會上在證人兩旁的安慰者。
操偶師充滿說服力的演出,加上觀眾的主動配合,讓戲偶有了自己的生命。
當真人演員與戲偶對戲時,他們也參與了這樣的過程。
他們不能和操偶師有任何的眼神接觸,
必須要將目光完全聚焦在戲偶身上。
戲偶的動作,特別是飾演證人的戲偶,必須要找到恰當的節奏,
通常要比人類來得更緩慢一點,
好讓觀眾能仔細地看清楚戲偶的每個動作細節,
無論是手勢、微微轉頭、拾起東西、或是把東西放下等。
操控特定的戲偶,會讓操偶師比較能決定適當的戲偶速度。
真人演員與戲偶之間的肢體接觸也必須要小心仔細地處理。
戲偶材質與人體肌膚的差異,有時會粉碎劇場所呈現的幻覺,
破壞了真人與戲偶存在於同一空間的想像。

戲偶的主要結構為木製,
質樸的雕刻讓戲偶面孔自然而然地散發出光芒。
在燈光照射下,每一個動作都在鑿痕間產生了細微的光影變化,
特別像是抬頭、低頭、或是向前看之間的對比,
藉由光影幻象,為看似面無表情的戲偶表達了更深刻的情感。

儘管木偶們為「烏布媽」與「烏布爸」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
烏布們卻始終看不見這些試圖成為真人的木偶。
雖然他們在同一個空間生活著,使用著同樣的家具,同樣都在家具後方演出,
但他們彷彿是在不同的世界中。
烏布們吃著從斯巴薩超商(Spaza shop)中掠奪來的食物,
但眼中卻看不到店員;同樣的,店員也看不到他們。
這道人類丑角與戲偶之間的界線,正是劇中這個時代的寫照。

以上資料來源 台北藝術節官網
http://www.taipeifestival.org.tw/blogContent.aspx?ID=586

更多相關介紹請至以下連結閱讀
http://www.taipeifestival.org.tw/tagSearch.aspx?q=%E7%83%8F%E5%B8%83%E7%8E%8B


2014臺北藝術節 官網
http://www.taipeifestival.org.tw/index.aspx
2014臺北藝術節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Art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