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2010第12屆台北藝術節-史迪夫特的事物
以下資料來源 2010 第12屆台北藝術節
http://www.taipeifestival.org/Content/FilmContent.aspx?id=5298&BillID=272
《史迪夫特的事物》
節目分類:戲劇 演出單位:瑞士‧洛桑劇院
演出日期:2010.08.11.~ 15. 演出場地:台北啤酒工場347成品倉庫
演出長度:70分鐘(無中場休息) 票價:$1200
附註因演出需求,開演前5分鐘開放觀眾入席。遲到觀眾無法進場。
中文配音,石頭(五月天)。法語演出,中文字幕。英文紙本翻譯發送。
節目介紹:
無人的演出,讓你不再是天地的主宰
《史迪夫特的事物》Stifters Dinge
管他是什麼?太棒了! - 英國每日電訊
無人的演出 讓你習慣
人類不再是天地的主宰 不再是萬物之靈
靜如先知 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史迪夫特
早預言 人類任性拋棄自然後的狼狽
深若禪師 當代音樂與劇場大師郭貝爾
彈指間 五架鋼琴召喚百年穹蒼下的圖像與聲音
集結在劇場 瞬間融變成無可逼視的定靜力量
這次,人類完全退位。
音樂劇場大師郭貝爾以事物(things)為中心-
在一般劇場裡,事物通常是道具或佈景─
將風和霧、水和冰、光與影、呢喃、聲響、人聲、速度與呼吸,都變成主角。
他為五台鋼琴譜曲,卻沒有安排演奏者;他處心積慮,精心設計了機械裝置,
只為進行一場音樂與圖像、文學與哲思的無人表演。
但這是一個邀請,邀請觀眾更專注於去「看」、去「聽」─
聽見落雪與巴哈一樣動人,看見氤氳、樹影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原住民吟詠,完美結合。
19 世紀奧地利浪漫作家阿道伯.史迪夫特用一個畫家的眼睛寫作,
他詳實地記載與描述大自然,也曾描述工業發展對大自然的侵害。
他的文字,迫使讀者放慢速度,關心細節─他已被視為「環保先知」、「慢活始祖」。
在現今自然與人類重整出發的關鍵時刻,郭貝爾以史迪夫特的事物觀,
巧妙運用工業革命後的機械裝置,結合人類思想文明與多元文化原始而美好的音樂元素,
重組人類視覺與聽覺的秩序,是一聲聲令人動容的暮鼓晨鐘。
「我們傾聽、凝視,不知道要讚嘆,還是畏懼它驅使我們深入其中。」
當年,史迪夫特書中的一句話,卻正如今日這場演出帶給我們的感受。
這是一場感官盛宴,也是郭貝爾給人類與自然一次無語對話的珍貴機會。
在高潮震撼的樂聲中,在水中泡沫滾動出的陣陣煙霧裡,你我都應認清一個事實
──面對大自然,人必須放下矜滿自大的態度,才能用更謙卑的心,尋求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每場開演前30分鐘於劇場大廳進行導讀。
每場演出後,開放15分鐘現場技術Q&A。
首演場演後進行創作分享,備中文口譯。
特別感謝 石頭(五月天)參與本節目中文配音演出。
創作概念、作曲與導演:海恩納‧郭貝爾
舞台、燈光、影像設計:克勞茲‧古倫貝格
音樂、節目協力:宇貝爾‧馬克尼可
音效設計:威利‧巴伯
導演助理:馬蒂亞斯‧墨爾
製 作:瑞士‧洛桑劇院
共同製作:柏林劇院 盧森堡立市大劇院 法蘭克福劇院
日內瓦T&M劇院 瑞士米克羅斯文化中心
共同委託:倫敦藝術天使機構
劇照攝影:Mario Del Curto
巡演贊助:With the support of Pro Helvetia for the tour
關於:海恩納‧郭貝爾
http://www.heinergoebbels.com/
德國前衛派導演與作曲家海恩納‧郭貝爾,被認為是自成一格的「劇場建築師」。
自1980年起,郭貝爾已是歐陸現代作曲與劇場界引領風騷的靈魂人物。
他的作品重塑劇場經驗,被瑞士「日內瓦時代報」讚譽為「劇場煉金大師」。
70年代的郭貝爾,是爵士與搖滾樂團的作曲、編曲及鍵盤手。
之後,因受到漢斯.艾斯勒作品的影響,轉而成為嚴肅音樂的作曲家。
1970年代後期,與德國重要詩人與劇作家穆勒(劇作《哈姆雷特機器》作者)的合作,
開始投入劇場音樂創作。自此,他的音樂劇場作品在世界主要藝術節演出,
包括了巴黎秋季藝術節、薩爾茲堡藝術節、以及雪梨、東京與紐約的藝術節。
他的管絃樂作品《Surrogate Cities》,於2001年贏得第43屆葛萊美獎當代最佳古典作曲獎項,
最近才由賽門‧拉圖爵士指揮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出。
而他與德國著名前衛室內樂團「摩登樂集」二十多年的合作,
創造了許多令人咋舌的成功作品,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郭貝爾目前為德國吉森大學應用劇場研究學院主任及教授,亦為赫賽學院院長,
對現代跨領域劇場藝術教育的研究,投入許多心力。
關於:阿道伯.史迪夫特
阿道伯.史迪夫特( Adalbert Stifter, 1805 – 1868)生於奧地利,
為19世紀初的浪漫作家、詩人、畫家、教師。
他總是以最犀利的眼睛觀察事物,詳實的記載和描述大自然的一切,
清楚標記自然的時間,安排故事的情節,反映事物的真實樣貌;
他對事物不分大小的尊重,也迫使讀者必須慢下來仔細地閱讀,知悉每個細節。
在這次演出,從故意放慢及儀式性的重複中,
我們認識了史迪夫特作品獨具的時代感和激進的特質,這也是現代讀者對他應有的認識。
關於:瑞士.洛桑劇院
這座由蘇黎士著名建築師馬克思‧比爾(Max Bill)設計。
當初是為了1964年瑞士國家博覽會建造的臨時建物(僅6個月)。
在經過大力修繕加持後,成為今日化短暫為永恆的有形典範,
也正映照了劇場活用藝術的特色。
每一季節目都集結了特殊人物、語言及風格混合而成的獨特性:
在龐大史詩作品演出之後有著近距離的交流;
舞台永遠敞開歡迎新生代及已受肯定藝術家,
從戲劇藝術,共同發掘新方向的默劇、舞蹈、音樂、偶戲與馬戲表演。
洛桑劇院每年20-25部原創作品、500-600場次的演出,
吸引約8萬-12萬人次的觀眾,紛紛前來這裡。
劇院的硬體設施相當完善,無論是佈景工廠、國家級的音響與燈光設備、
服裝製作工廠,都是洛桑劇院製作優秀作品的強大後援。
在25位劇場專業人員的投入之下,洛桑劇院是少數無需依靠政府資助的獨立劇院。
以上資料來源 台北藝術節官方網站
http://www.taipeifestival.org/Content/FilmContent.aspx?id=5298&BillID=272
--------------------------------------我是分隔線------------------------------------------
導讀人:林芳宜老師
po這篇文的意思就是昨天我去看了首演的演出
演出前聽了林老師的導讀,她說,這是一齣讓人看完很難清楚的形容的戲
10個人看過之後,就會有10種不同的版本介紹
說真的,我看完之後也不知道要怎麼介紹這齣戲
它是一場表演,卻不知道怎麼歸類,是音樂演出?還是戲劇表演?
因為它包括視覺,聽覺,還有裝置藝術
有鋼琴演奏,有人聲朗讀,吟唱,有水池的變化,但是就是沒有真人參與演出
喜歡人聲朗讀時
右前方打出一道光,配合現場的煙霧,我們就像是在雲裡面,非常3D
喜歡5台鋼琴的激烈演奏
非常鏗鏘有力,速度之快人手絕對彈不出來的
喜歡池子的變化
一開始灑海鹽,那個聲音就像是下雨的聲音
然後加水,變水池,最後加乾冰,整池好像非常綿密的雲
可是乾冰還一直在反應,整個池面就像是雨滴滴在水面上的感覺
喜歡石頭的中文朗讀
他雖然不是專業的配音員,但是聲音聽起來很舒服
而且當初劇組就是希望不要由專業的配音員來朗讀文本
喜歡最後的謝幕
伴隨著觀眾的掌聲,5台鋼琴由後方緩緩移動到台前,接受我們的喝采
結束後,我們可以靠近水池兩邊,仔細觀察所有演出的裝置
沒想到水池裡面有字,應該是史迪夫特寫的文本吧?
還摸到了掉在地上的海鹽,它真的非常乾燥
我用手指用力的搓了很久完全沒有潮濕的感覺
工作人員說,本來準備的海鹽,不夠乾燥,做不出效果差點開天窗
還好~~最後終於在八里找到符合條件的海鹽,昨晚才能順利演出
會後的座談提到,從2007年開始史迪夫特的事物除了在瑞士演出之外
他們也出國到各地巡迴演出,不過表演場地不一定是在劇院
反而是在教堂,甚至是水泥廠演出
所以這次巡迴到台灣,在啤酒工廠演出也就不奇怪了!!
在不同的地方表演,難免會遇到一些狀況,所以必須做一點點微調
但是整個演出的主軸並沒有因此而改變
買票了嗎??
現在不用到瑞士就可以看到這麼特別的演出,值得花1200元進場觀賞
立刻購票 -> 兩廳院售票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