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 Buzz

Loading...

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2013 TIFA─雲門舞集與喬治亞魯斯塔維合唱團《流浪者之歌》0223

以下資料來源國家兩廳院
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73a6633c1013a67bf3dc30022?lang=zh

2013 TIFA─雲門舞集與喬治亞魯斯塔維合唱團
《流浪者之歌》 Songs of the Wanderers

演出日期:2013.02.21. ~ 2013.02.23.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主要藝文支持:JTI Taiwan
成軍40年,雲門舞集與喬治亞魯斯塔維合唱團首度於台灣同台。
林懷民根據德國文豪赫曼‧赫塞小說出發創作《流浪者之歌》,
舞者在三噸半黃金稻米及喬治亞民歌中沉緩流動,帶給觀眾至高的寧靜祥和。
創作過程中,林懷民遍尋不著合適音樂,
偶聞魯斯塔維合唱團滄桑溫暖的歌聲,千里追尋終成果。
舞作誕生多年,兩團從未一起演出,

直至2011年應德勒斯登藝術節邀請,於歐盟音樂中心首度同台。
魯斯塔維創辦人暨音樂總監表示,《流浪者之歌》是一件神品,
林懷民不針對歌詞詮釋,卻神奇地與音樂空中相會,
啟發了他們對自己傳統音樂的新認識。
現場歌聲極具震撼,彷彿來自天上的音樂,讓雲門舞者含淚起舞。
2013年應台灣國際藝術節之邀,兩團將首度於台灣同台演出。

節目全長約90分鐘,無中場休息
【演後座談】2月23日晚場演出後,於國家戲劇院觀眾席內舉行。

2013 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
雲門舞集與魯斯塔維合唱團 《流浪者之歌》影片介紹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JiM2C3NEzk
更新日期:2012.10.29.
演出時間:2/21-2/23 (四-六) 19:45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票價:500 700 900 1200 1600 2000 2500
寧靜詩意 溫暖洗滌流浪的滄桑
成軍40年,雲門舞集與喬治亞魯斯塔維合唱團首度於台灣同台演出
《流浪者之歌》是
林懷民根據德國文豪赫曼·赫塞改寫的佛傳故事小說《流浪者之歌》所作­的創作。
舞者在三噸半金黃色稻米,及喬治亞民歌聲中沉緩流動,帶給觀眾至高的寧靜與祥­和。
1994年在國家戲劇院首演後,走遍歐亞美澳洲超過180場。
不僅在「下一波藝術­節」,獲《紐約時報》多次大幅報導,
在澳洲「阿德雷得藝術節」的演出,更被譽為「最燦­爛的節目」。
創作過程中,林懷民苦於找不到合適的音樂,
直到偶然間聽見喬治亞魯斯塔維合唱團滄桑而­溫暖的歌聲。
於是他從莫斯科到紐約展開千里搜尋,
終於在紐約一家俄文書店角落,發現僅­存的一張唱片。
然而舞作誕生多年來,兩團從未有機會一起演出。
直至2011年應德勒斯­登藝術節邀請,在歐盟音樂中心首度同台。
魯斯塔維創辦人兼音樂總監安佐.艾柯麥施維里表示,
《流浪者之歌》是一件神品,林懷民­不針對歌詞詮釋,
卻神奇地與音樂「空中相會」,啟發了他們對自己傳統音樂新的認識。
對­雲門舞者來說,現場的歌聲比CD更具震撼力,
往往在演出時,舞者早已被那「來自天上的­音樂」感動得含著眼淚起舞。
演出製作
雲門舞集
www.cloudgate.org.tw/cg/
演出
喬治亞魯斯塔維合唱團
www.ensemblerustavi.com/eng/

以下資料來源國家兩廳院 National Chiang Kai-Shek Cultural Cent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tch.tw
2013 台灣國際藝術節 雲門舞集與魯斯塔維合唱團《流浪者之歌》
合唱團抵台與彩排記者會&首演酒會
更新日期2013.02.22.
來自喬治亞共和國的魯斯塔維合唱團終於來到台灣!!
印度故事,台灣稻穀,喬治亞的歌,一段緣份、牽起跨越洲際的深厚情誼。
雲門藝術總監林懷民先生
魯斯塔維合唱團創辦人/藝術總監 安佐‧爾柯馬希維利先生
與舞者們都表示,這是一段特別的緣份,
《流浪者之歌》巧妙的結合不同的文化,
在世界各地不同地方巡演之後,回到台灣舞台,
現場的音樂比CD播放出的音樂更有震撼力,
來自遙遠國度的喬治亞魯斯塔維合唱團希望能帶給台灣觀眾不同的迴響。
請點選以下連結欣賞抵台與彩排記者會&首演酒會照片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474372075950782.109560.111334415587885&type=3

以下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3589
林懷民:在最初的夢想上迴旋
天下雜誌499期 更新日期2012.06.13.

雲門即將屆滿四十,
但創辦人林懷民對雲門的要求,不是煙火慶典,而是再次回到原點,
回到當初那個「跳舞給鄉親看」的創團初衷。

「用最大的力氣,跑到最遠的地方!」
「這一段是很沈的,這裡面沒有急躁的東西!」
「這是你的舞台你的戲!是你的!你做什麼都是對的!」
林懷民在教舞。
他的話語和舞者的腳步,迴盪在台北八里的排練場裡。
六月初的午後,陽光還收斂著,鐵皮屋裡溫度正好,他回過頭來對記者說,
「現在的年輕人不太知道什麼是烈士,」他指的,是《九歌》裡的「國殤」篇章。
今年,雲門重建了經典舞作《九歌》,那是一九九三年,雲門二十週年的巔峰之作。
林懷民從屈原「九歌」詩篇得到靈感,
以滿台荷花與八百盞油燈,打造出華美如畫、恢宏如歌劇的舞劇。
「《九歌》其實是雲門舞台布景的一個高峰,
那時我們請美國舞台設計泰斗李名覺來做,」林懷民說。
《九歌》的舞台份量重,光是搭台,就要三天。
即使對比於現今國際表演劇場要求的,一天搭台、一天拆台,
這齣輝煌長篇的復出,依然受到國際的熱烈邀請。
但相較於去莫斯科、去紐約、去倫敦,
林懷民更在意的,是去桃園、去花蓮、去苗北。
再難 弄清楚了就是要去
明年,雲門將滿四十週年,但林懷民對雲門的要求,是回到原點,
回到當初「跳舞給鄉親看」的創團初衷。
「過去,雲門就是在台北、台中、高雄,頂多再加個嘉義或台南,
其他地方去不了,因為賣不出票,」
林懷民分析,離開台北,開銷增加、票價壓低,
但地方文化中心長期缺乏經營觀眾的專業,
儘管台灣現在,到處都有公立文化中心,
但民眾還是不容易得到豐富的藝文生活。
「我去看桃園和苗北文化中心,啊,嚇死了,一千多個位子,
舞台跟國家戲劇院一樣大,新得不得了,但少有節目,」
林懷民說,這些地方,若是本土表演藝術團體不去,它就會變成蚊子館、免費贈票館。
「所以四十週年不會有什麼煙火式的活動,我們就是繼續經營觀眾、經營作品。
再難的地方,弄清楚了,就是要去。」
這是他的初心不變。但其實,這裡面也充滿了他的不甘心。
他盼望藝術文化在台灣遍地開花;渴求每個角落的民眾,都享有一樣的藝文空氣;
他氣憤台灣的文化環境到今天,都還沒有把通路建立好;
但他也感恩,至今仍做著二十六歲創團時想要做的事。
雲門一路走來,得到很多來自社會的支持,
「你以為四十年來,為什麼一直有人買票、捐款、贊助,
其實是大家在一起完成一個台灣夢啊,」林懷民說。
這個夢很簡單:
跳舞,其實是為了讓觀眾、讓舞者自己對台灣歷史、每個人的成長,有更深刻的認識。
所以,二○○八年雲門大火之後,
林懷民陸續修復了《白蛇傳》、《家族合唱》和《九歌》。
《家族合唱》裡的戒嚴時期舊照片、
《九歌》裡台灣前輩畫家林玉山畫作《蓮池》的荷花景片,
都是林懷民埋藏在藝術身段裡的歷史引線。
表演藝術可能充滿理念、深沈隱約,
但林懷民說,「我只不過是在幫自己補習而已。」
一九七二年,林懷民自美返國,翌年創辦雲門。
出國之前,他聽鮑伯狄倫、看《新聞週刊》,
「那時我們努力想當美國人,到了舊金山覺得好像曾經來過。
但後來才發現,自己其實什麼都不知道,」
林懷民形容,他所有的作品,都是自己補習台灣歷史的讀書報告,
追尋「我是誰」的心路歷程,有幸而能與世界和眾人分享。
「老師常說,我們不是編舞家,而是社會工作者,
雲門存在的目的,是帶給大家不一樣的生活,」
一九九三年、北藝大舞蹈系畢業後,就進入舞團的雲門舞者周章佞,
那一年跳的第一支舞,就是《九歌》。今年,她成為《九歌》裡的主角「湘夫人」,
在莫斯科和在桃園一樣,溫婉憂傷。
而雲門,即將輕輕躍過兩個二十年頭,那麼輕盈優雅地,在最初的夢想上迴旋。

------------------------ 我是分隔線 -----------------------------

實在很難形容看完流浪者之歌的感覺
合唱團現場演唱
他們幾乎隱身在舞台左側,把光芒留給舞者
整場90分鐘,從頭唱到尾,都沒有下場休息
真不知他們的聲音是怎麼保養的
還有稻穀
不管是從上傾洩而下,或是被舞者挑起,潑灑
稻穀被潑灑出來的弧度,讓我看的目不轉睛
林老師說所以上台的舞者耳朵和鼻孔都必須貼起來
否則稻穀就會跑進耳朵或是鼻子裡面
從僧人頂上灑下的稻穀,非常細
林老師說雖然演出前盡量調整到不會打到僧人
但是當觀眾入場開演後,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稻穀依舊會打到
重點是僧人將近60分鐘都不能動,這樣的功力實在非常恐怖

會後座談時有觀眾提問林懷民老師希望傳達什麼事情?
老師說
如果觀眾看完有任何的想法,感受,感動
那就是編舞家舞者們想要傳遞的訊息

今年年底雲門即將推出新戲喔
敬請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