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 Buzz

Loading...

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2010台灣國際藝術節 鄭和1433



以下資料來源2010台灣國際藝術節-鄭和1433

演出時間:2月20~28日
領銜主演:優人神鼓,黃誌群,唐美雲
導演:羅伯.威爾森,音樂:歐涅.柯曼,迪奇.蘭德利,黃誌群
原創編劇:劉若瑀,故事提供:蘇啟明
服裝造型設計: 葉錦添,戲劇指導暨副導演: 蘇珍.史多克
燈光設計: 艾傑.偉斯帕,音樂總監:迪奇.蘭德利,唱腔設計: 唐美雲
台詞指導:陳銘城,台詞編修: 謝百騏
題字:董陽孜,製作: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協同製作: Change Performing Arts Milan、優表演藝術劇團

紐約時報
「羅伯威爾森是全球實驗劇場的巨擘,更是舞臺上時空運用的探索家」
「唐美雲帶領台灣歌仔戲邁入21世紀,以傳統藝術詮釋現代題材,優美、簡約而時尚」
倫敦時報
「優人神鼓的演出是一種劇場、擊樂、武術與靈修的融合」


早於哥倫布近百年的明代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
謎樣的巨大寶船艦隊傳奇在全球捲起狂潮
迴異於西方的血腥與略奪,鄭和的航行是和平,親睦的文化交流
向來以精準的燈光,風格化肢體,及無所不在的立體音樂
讓觀眾聚焦於角色微妙內在變化的羅伯˙威爾森
與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共同以嶄新的視點精粹
從第七次航行切入鄭和事蹟,不僅挖掘偉大壯舉背後的辛酸血淚
更貼近鄭和個人內心與晚年
描寫不為人知的情愛與夢想的追尋與失落,關懷與救贖
威爾森並將首次與奧斯卡金獎大師葉錦添攜手
一同揮灑視覺與空間的奇想,打造波瀾壯闊的劇場詩境
舞台魅力懾人的優人神鼓音樂總監黃誌群,以入定又爆發的能量
演繹這位海上巨人鄭和
並透過鼓樂創作,與爵士樂手Richard Landry合作
兩者與爵士樂大師Ornette Coleman隔空交會
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異次元音樂與文化的撞擊
金鐘獎得主唐美雲也將與羅伯˙威爾森跨界合作,超越文化界線
馳騁於爵士樂,鼓樂和歌仔戲間,碰撞出前所未有的藝術火花

導演:羅伯威爾森 Robert Wilson
羅伯威爾森是國際上極具聲望的前衛劇場導演和舞台設計師
因傑出表現獲得國際大獎無數,最知名的戲劇作品為
1976年與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合作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
此劇被譽為後現代主義中的代表作品

以上資料來源2010台灣國際藝術節鄭和1433
-----------------------------------我是分隔線-------------------------------



今天下午看了鄭和1433,很特別的戲劇表演
上下半場各60分鐘,中場休息20分鐘
歌仔戲唱腔搭配薩克斯風和優人神鼓的伴奏
或唱或唸,有唐詩,宋詞,現代詩,甚至是胡適的文章
唱著唱著還以為唐美雲在唱Jazz,聽著聽著以為薩克斯風聲是嗩吶聲
唐美雲的裝扮像卓別林,但是她負責整個節目的說和唱
而其他演出人員反而幾乎不出聲,像是默劇演員一般

上半場很熱鬧,不過下半場的最後讓我覺得有點悶
因為幾乎只剩演員在台上走位,偶而出現一聲清脆的鈴聲
整場是台語演出,旁邊有中英文字幕
不過唐美雲唱的是古調,有時候不止唱一遍,但字幕只出現一次就沒了
嗯...下次可不可以唱幾次就出現幾次啊??
不過那個英文字幕還真厲害
想想五言絕句一句只有5個中文字,可是英文翻譯出來卻是一大串
還要說一下薩克斯風演奏加上唐美雲演唱
真的讓我分不出聽到的是Jazz還是歌仔戲,一點都不衝突,而且好聽!!

看完之後跟朋友討論既然歌仔戲都能和Jazz搭配演出
那麼我們期待下一次藝術節有融合京劇和hip hop的表演節目

更多2010台灣國際藝術節的節目介紹,請到官方網站慢慢研究吧!!
2010台灣國際藝術節官方網站 http://tif.ntch.edu.tw/



-------------------------------------------------我是分隔線------------------------------------------------
2010.02.28新增
以下資料來源PAR表演藝術雜誌205期2010年1月號


兩廳院特別企畫Feature of NTCH -《鄭和1433》 從人的角度,重新航渡鄭和的海洋
文字 劉若瑀
《鄭和1433》的取材和改編

鄭和去世五十年後,葡萄牙航海家達伽瑪抵達印度的古里,
和當地人衝突而幾乎殺光了城裡的男丁,
並將他們的耳朵割下堆成小山,這是當年鄭和病逝的城市。
之後西方的殖民力量穿過海洋來到亞洲,毀掉了鄭和在南洋建立的貿易系統和人文生態。
海洋是我們的母親,人們透過海洋可以相互照顧、交流,
可是人們卻透過海洋傷害 彼此。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做鄭和?
就是要從人的角度,從海洋的角度去看鄭和,這個人值得重新去認識他。

《鄭和1433》原創劇本作者
對於鄭和,大多數人大概都只知道鄭和下西洋、是個太監,
但除此之外,對於鄭和的故事細節、生平史蹟,就沒什麼概念了。
所以,當我們選定鄭和的故事作為與羅伯.威爾森合作的主題,
開始針對鄭和的生平事蹟深入涉略、瞭解,一步步發現,
鄭和不僅一生心血被一把火殘酷地燒光,他的身世、生平事蹟,都被抹煞掩藏了;
縱橫海上卅年,他是海上的王,卻也是個悲劇性人物。
《鄭和1433》的故事軸線,是從鄭和在1433年第7次,也就是最後一次下西洋切入。
大家都知道,鄭和總共七下西洋,可是在第6與第7次之間,相隔了6年。
前6次,幾乎都每2年就出航一次,一出去就是2年,而且回來後很快又再走了。
為什麼會有第7次下西洋?又為什麼相隔這麼久?

第7次下西洋,生命的最後之旅
從史料之中,我們找到了一些可能因素
鄭和第6次出航時,因為明成祖過世而被緊急召回。
柔弱斯文的新皇帝仁宗繼位後,聽信長年與宦官對立的儒臣建言,
認為陸地才是穩固國家的基石,防禦外敵只需要搭建長城,毋需擴展海域。
於是,為了「樽節開支,注意國本」,必須立即「停止下西洋」!
所以仁宗登基後所頒的第一道聖旨就是:「下西洋諸番國寶船,眾皆停止!」
但是,即位不到一年,仁宗就突然駕崩,新繼位的宣宗霸氣十足,
一心想再創祖父成祖時代萬國來朝的盛況,所以即位第5年,再次宣詔鄭和重下西洋。
對於新皇帝突然宣詔再次下西洋,從總兵大將軍貶為南京守備,
沉寂了6年的鄭和憂喜參半,因為已年屆六十的他對此深感禍福未知,
甚至隱約預知,這可能是此生最後一次航行了。
所以在啟程出航前,先是重修了南京劉家港的天妃宮,立下「通番事跡碑」,
從南京啟航到福建長樂候風時,又另立了一塊「天妃靈應之記碑」。
名義上,立這兩塊石碑是為了答謝天妃對寶船的護佑,
實際上,鄭和在碑文上詳細刻載了前六次遠航去了哪些地方,
而後人也就是根據這兩塊碑文,才知道鄭和去過卅幾個國家,最遠還曾抵達非洲。
前6次下西洋,鄭和與海上許多國家貿易往來,
並且援助這些國家建設、穩定政局、平息戰爭衝突、海盜劫掠,甚至王位之爭。
鄭和在所到的遼闊海域上所造成的影響,
包括外交、貿易、軍事、文化……等各個層面,
不僅展現了他作為一個軍事家外交家、一個成功海上大將軍的耀眼光芒,
更讓這些海上國家都成為中國的朝貢藩屬國。
從這個角度來看,鄭和確實成功地為明成祖宣揚了國威。

功威揚名海上,卻遭湮沒史籍
然而,在這些亮麗的豐功偉績外表下,鄭和的內心世界又是如何呢?
他終身無法圓滿——身為太監,在他心中所烙下的遺憾是什麼?
而在中國這個以儒道佛思想為主的大環境下,回教徒的身分帶給他的影響又是什麼?
身為太監,等於被剝奪了身為父親的權利,
再加上他一個被俘虜的回教徒,最後卻成為明朝大將,他的內心一定存在著某種衝突性;
雖然他得到明成祖的信任與重用,但在士大夫眼中,他仍舊是個宦官,
清初修纂的《明史》,雖然將鄭和列在宦官傳之首,但全傳767個字,關於鄭和也只寫了31個字。
不只編纂歷史的士大夫看不起宦官,連鄭和家族的後裔也避言太監。
根據鄭氏祖譜記載,鄭和是賽典赤的六世孫。
賽典赤能征善戰,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封為雲南行省平章政事。
賽典赤的祖先則是西域國王所非爾,宋神宗時,前來中國歸附,並受封為朝奉王。
往上追溯,朝奉王所非爾其實是阿拉伯聖王穆罕默德的廿六世孫,
也就是說,鄭和是穆罕默德的卅七世孫。
然而在《賽典赤家譜》中,卻找不到鄭和的名字,
只記載著鄭和的父親馬哈只有個後代在南京作官。
在《鄭和家譜》中,稱鄭和官拜「兵部尚書」,也迴避「總兵太監」之職。
是因為鄭和淨了身,所以族譜中不能寫出他的名字嗎?
鄭和這位偉大的航海家、軍事家、外交家、和平的使者、穆罕默德的第卅七世孫,
在十五世紀初,明朝永樂3年至宣德8年的28年間,7次出使西洋,
從中國的東海、南海、西印度洋、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
抵達非洲東部沿岸卅幾個國家,為中國與這些國家建立了親密的外交關係,
開拓了亞非之間遠洋航道,交換了大量的商品特產、
促進了貿易文化、商業、人文的發展,甚至移民、族群通婚、物種牽移……等,
還有航海技術、造船技術的發明。
然而,他卻被隱藏在歷史、被埋藏在家譜之中。
PAR表演藝術雜誌 http://www.paol.ntch.edu.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